reaper plug-ins系列-13-waves效果器篇 compressor壓縮器的使用
在上篇學習了壓縮器的基本原理之後,我們需要知道壓縮器的每一個參數對於聲音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壓縮器做出自己想要的聲音,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compressor的概念,強烈推薦先看看這部好和弦做的影片:
突然大叫也不會嚇到別人的混音技巧!Compressor 教學
ok,我們馬上開始!
用reaper加載壓縮器
reaper加載各種效果器都是相同的,只有參數的不同,
有些效果器的參數則無法用p參數功能來調整,需要用OCR來輔助,不過這就是後話了。
在waves中,比較多人用的應該就是c系列的壓縮器,
分別有c1、c4、c6,c1是最簡單普通的壓縮器,號稱是對聲音幾乎沒有染色的壓縮器,但功能已經十分完整,
另外的c4和c6,只是c1的Multi-Band Compressor版本,也就是可以自由選擇要壓縮的頻段,
以下就以c1為例,簡單說明如何加載壓縮器到軌道上:
- 打開reaper,創建一條軌道
- 按f打開fx視窗,在編輯框輸入c1
- tab確認樹狀檢視停留在全部插件,再tab到列表
- 上、下可以看到很多看起來名字很像的c1,但這幾個c1功能並不完全相同,
如果你在安裝waves時只選擇vst3,那在此列表你會看到8個c1,
未來會對c1做更詳細的介紹,這裡先依照素材的類型選擇其一
VST3: C1 comp Mono (Waves)
VST3: C1 comp Stereo (Waves)
如果要處理的素材是單聲道就選Mono,立體聲就選Stereo,按enter - 這樣就加載好了
p.s 最簡單的使用方法是將素材貼到軌道上,或從插入的功能表中選插入媒體來插入素材,
接著就在加載了壓縮器的軌道按p,在p參數列表中測試各種參數的效果,
大部分參數的功能及介紹,都能在上篇找到答案,
關於vst2跟vst3的差異,建議任何效果器都只裝vst3即可,因為p參數的功能對vst3的支援更完整,
之前我寫過的文章也會同步修正這方面的內容。
練習素材下載
為了能讓大家更容易聽到參數對於聲音的影響,建議大家使用打擊樂進行壓縮器的聽覺訓練,
那麼,先下載下面這個素材,放到reaper裡,跟著接下來的文章一起實戰練習吧!
壓縮器練習素材
壓縮比和閾值
壓縮比和閾值這兩個參數,之所以要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個參數本身就是要配合調整和使用的。
通常,我們會使用高壓縮比配合高閾值,或者低壓縮比配合低閾值,
除非有特別的需求,否則不會使用高壓縮比配合低閾值,或者低壓縮比配合高閾值。
操作步驟
現在,我們要來比較高壓縮比配合高閾值,以及低壓縮比配合低閾值兩者的差別,
跟著一起操作:
- 在reaper裡新增兩條軌道,可分別命名為壓縮1與壓縮2
- 在兩條軌道都加載同一種壓縮器,例如waves的c1,
方法可參考上文的步驟 - 兩條軌道都插入剛下載好的壓縮器練習素材
- 找到壓縮1的軌道,按p,將參數改為
Ratio (壓縮比)
值:滑桿3.00:1
Threshold (閾值)
值:滑桿-20.0 dB - 找到壓縮2的軌道按p,將參數改為:
Ratio (壓縮比)
值:滑桿1.20:1
Threshold (閾值)
值:滑桿-45.0 dB - 這個數值不一定對於每個壓縮器都適用,大家可以自行嘗試一下,其間需要保證兩種壓縮器的設置都會取得相近的壓縮量,
這個時候,經過兩個不同設置的壓縮器所處理過的聲音響度也會大小相仿。對比一下,看這兩個不同設置的壓縮器處理過的聲音會有什麼不同。
請大家先盡可能地仔細對比,自己總結出答案,再繼續往下看。
p.s 記得在軌道上按b可以旁通,也就是讓效果器不工作,另外別忘了f6可以獨奏軌道、f5可以靜音軌道,同時只讓一條軌道出聲。
說明
經過對比會發現,這兩個不同設置的壓縮器會導致聲音產生如下不同:
高壓縮比配合高閾值時,也就是那個3:1壓縮比配合-20dB閾值的壓縮器,聲音會比較有力,偏硬,壓縮痕跡更明顯,低頻更加具有緊縮感,總的來說就是聲音緊湊有力。
而低壓縮比配合低閾值時,聲音會比較柔和,寬厚,鬆弛,有彈性,壓縮痕跡不明顯。
這就是不同壓縮比和閾值的配合對於聲音產生的不同影響。
在學習這部分的內容時,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這個壓縮比和閾值多大才算大?多小才算小?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只有靠大家的耳朵來判斷。但是要注意一點,無論你把閾值設置為多高,必須保證這個閾值是能夠使壓縮器工作的。否則的話,這個閾值就沒有意義了。
啟動時間對聲音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需要瞭解的是壓縮器的啟動時間對聲音的影響。
操作步驟
- 根據上個標題繼續,找到壓縮1這條軌道,按p
- 找到這個參數,
Attack
接下來,根據下面說明來調整
說明
對於啟動時間,要注意到一個重點,
必須要將壓縮器的閾值降低、壓縮比在1比1以上,直到壓縮器能夠頻繁地對聲音素材進行壓縮,
也就是說,我們要調整壓縮器的啟動時間,首先要讓壓縮器能夠有效地工作,
注意,是有效地工作,而不是輕微地工作,
此時,其他參數暫時保持預設狀態。
這個時候,我們把啟動時間降到最低,可以明顯地聽到打擊樂的聲音比之前缺少了很多力度,也就是說,聲音變軟了。
現在,增加啟動時間,
隨著啟動時間的增加會聽到,打擊樂的力度又逐漸增加了,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初步得到一個結論,啟動時間短,聲音會變軟,啟動時間長,聲音會更有力。
那麼,多短的啟動時間算短呢?而多長才能算長呢?
現在,再來重複一下剛才的那個試驗,
在把啟動時間逐漸增加的時候,聲音會在某一個點突然變得有力度,並且聲音也更加開闊,
這個點,被稱為啟動時間的第一臨界點。
在這個臨界點,聲音會從軟變硬。而這個臨界點,通常是獨一無二的。
也就是說,那種聲音變得更有力度、更開闊甚至更清晰的感覺,只有在臨界點才能感受到。
啟動時間大於或者小於臨界點,都會失去這種聽覺感受。
在《混音全揭密》書中,作者使用了ProTools內的壓縮器,這個臨界點會是7.4ms左右,其他的壓縮器時間會有所不同,
大家可以自己嘗試看看能否找到第一臨界點。
那麼,如果把啟動時間繼續增加,會不會讓聲音更有力度呢?我們來做這個實驗,從剛才的第一臨界點,繼續增加啟動時間,並且仔細地辨別聲音的變化,
你會發現,當啟動時間離開第一臨界點之後,聲音開始變得糊了,沒有那麼通透了,那麼,繼續提升時會逐漸地發現,聲音不再是那種硬邦邦的力度了,而是慢慢變得有彈性了,
關於力度和彈性的區別,我們前文講過,此處不再贅述。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是從什麼時候,聲音開始變得有彈性了呢。
再轉回去仔細找找,你會發現,在某一個時間點,這個轉換是最清晰可辨的,
而在那個時間點,同樣可以聽到聲音變得通透、開闊等特性。
因此,這個時間點,被稱之為第二臨界點。
在第二臨界點,聲音會從”硬"變向”彈性"。
到了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通過壓縮器的啟動時間塑造三種聲音的特性了:軟、硬和彈性,
其實,需要通過壓縮器對於聲音的塑造功能去達到的目的也無非就這三個。
啟動時間的補充
接下來,繼續說啟動時間,
啟動時間可以說是壓縮器上最敏感的一個參數,它的臨界點具有不可複製性,
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聲音,不可能用相同的臨界點去處理,而就算是相同的聲音,使用了不同的壓縮器,臨界點也會是不同的。
下面來做一個試驗。大家可以隨意選用一款其他的壓縮器插件,載入到之前提供的音頻素材上,試試看能否在相同的時間點,聽到相同的聲音特性,
但很顯然,我們是無法得到相同結果的。
另外,對於某些模擬壓縮器來說,壓縮器的臨界點會稍微模糊一些。但是模糊不代表沒有,我們仔細聽,還是能聽到區別的,
臨界點的聽覺主觀感受,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訓練,從而達到熟能生巧,
為了更容易地聽到臨界點上的聲音變化,大家可以從頻率的角度去聽,
也就是說,在啟動時間到達臨界點時,我們應該能明顯聽到頻率響應的突變,並且伴隨著之前所說的那些特點,
尤其是中高頻的變化,而中高頻的變化,通常會給人耳帶來力度不同的感受。這也是臨界點的由來原因。
總體來說,啟動時間控制著聲音音頭的動態,而音頭,是給人留下動態方面第一印象的地方,也是壓縮器調整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釋放時間對聲音的影響
操作步驟
同上,這次在p參數找到
Release
說明
前文說過,啟動時間控制了聲音音頭的動態,那麼釋放時間就是在控制聲音音尾的動態,
而既然是尾部,那麼就有一個”長度"的問題需要考慮。對於音樂而言,就是音符長度,而決定音符長度的,就是速度了,
因此,壓縮器的釋放時間與速度是息息相關的。
一般來說,對於可以直接輸入參數的壓縮器,我們會採取計算的方式得到釋放時間的長度,
這裡的計算,涉及一個被稱為基準時間的概念,就是每一拍的時間長度,計算公式為
60/BPM
BPM也就是reaper中,當前工程所使用的速度,
也就是說,假設歌曲的速度是90,那麼每一拍的長度就是666ms。釋放時間通常是這個長度的”2倍或者1/2,
並且一般情況下釋放時間不會超過1.5秒,也不會小於0.05秒。
還是用剛才那個速度來舉例,如果速度是90的歌曲,通常釋放時間會在666ms、333ms、166ms、83ms以及1.32秒之間進行選擇。
那麼則意味著,對於每一個樂器,當用戶在調整釋放時間的時候,都會面臨著三四個選擇方案。那麼,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現在,我們依然沿用之前的那個打擊樂素材來做測試。
壓縮比和閾值仍然保持之前的值,啟動時間之前已經調整好了。
現在,這個素材的速度是109,那麼基準時間就是0.55秒,
而可供選擇的釋放時間,就是550ms,1.1s,275ms,137ms,68ms。接下來從中選擇幾個釋放時間來進行試驗,
我們分別選擇275ms、137ms和68ms來做試驗。
先來聽一下用這幾個釋放時間分別是什麼樣的聲音。
經過對比會發現,當釋放時間較長時,聲音會更溫暖、圓潤、自然、有彈性,並且壓縮痕跡會比較小,
而當釋放時間較短時,聲音會比較有力,硬度感和顆粒感增加,壓縮痕跡稍大,
在使用68ms這種很短的釋放時間時,甚至會讓聲音變得有點髒。
什麼是壓縮痕跡?
這就是我們需要認識的釋放時間對於聲音的影響,前文中提到壓縮痕跡這個詞,在此稍加解釋一下,
壓縮痕跡,指的是壓縮器處理聲音後,產生的壓縮感。在某些調整方法下,這種壓縮感會比較明顯,
而在另外一些調整方法下,這種壓縮感會不太明顯。
這種壓縮感,就被稱為壓縮痕跡。如果啟動和釋放時間的設置有問題,壓縮痕跡就會變得很明顯,並且聲音會顯得污濁。
這種情況下,我們稱之為不正常的壓縮痕跡。
也就是說,在調整壓縮器的時候,首先要避免不正常的壓縮痕跡,然後再說其他的。
當避免了不正常的壓縮痕跡之後,剩下的就是正常的壓縮痕跡,是對於塑造音色有説明的壓縮痕跡,
因此,只需要根據自己對於音色的需求,調整出合適的壓縮痕跡即可。
為什麼一定要以速度計算釋放時間?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一定要以速度來計算釋放時間呢?隨便選擇一個不可以嗎?
現在來做一個試驗,將壓縮1的軌道按ctrl+c複製,再按ctrl+v貼上,
將後來貼上的軌道名改為壓縮複製,這樣我們就有了兩條壓縮器參數一模一樣的軌道
現在,找到壓縮1軌道,先計算好適合的釋放時間,例如前面提到的275ms,
而另一個壓縮器則是隨便選擇一個釋放時間,比如220ms。現在,來聽一下使用這兩個壓縮器處理出來的聲音會有什麼不同。
音樂中很重要的律動感
在之前,給大家介紹的聽覺訓練大部分是關於頻率的,
而現在,我們要開始學習關於動態的內容。
動態處理器,除了給人以不同的頻率回應改變之外,還有什麼能夠體現出動態的變化呢?
答案就是:律動!
這個詞形容起來有些主觀,畢竟律動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受,
如果一定要描述律動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大概可以這麼說:律動是一種合乎音樂速度的呼吸感。甚至於,我們的身體都會在一段律動良好的節奏中感覺到跟隨它擺動的願望,
這就是律動,也是壓縮器塑造聲音的終極目標。
現在來聽一下這兩個不同設置的壓縮器,哪一個會給你帶來更完整的律動感呢?很顯然,是275ms的那個。
以下是書中李金成混音師的學生,對這個練習素材使用220ms釋放時間的體會:
這個聲音顯得不整齊。
這個聲音讓我覺得呼吸不順暢。
很顯然,這就是律動所能帶給人們的最直接的感受。
一首歌的分軌通常由很多軌道組成。一個軌道的律動不是很舒服,也許還不太能聽出來,
但是如果大量的軌道律動都不完整,都是混亂的,那麼整首歌出來之後,會不會覺得很混亂?
關於釋放時間還有另一個問題要說。某些硬體壓縮器或者某些模仿硬體壓縮器的插件,釋放時間是不能精細調整的,只能一個一個檔位去調整。
比較著名的有FairChild 660、670壓縮器,或者UAD模仿的Shadow Hills的Mastering Compressor
對於這些壓縮器,我們要通過聽覺找到最接近完整律動的那個釋放時間檔位加以使用。
另外,大部分的模擬壓縮器,即使不使用檔位調整,也不會像插件那樣能夠精確地調整時間。這個時候,對於律動的主觀聽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只有依靠這種聽覺上的感受,找到那個最接近完整律動的時間點,才能更好地調整好釋放時間。
可能有些朋友會認為靠主觀聽覺找到這個地方有點難,甚至覺得是不可能完成的。
實際上,並非如此。
李金城混音師表示:
他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曾經做過類似的演示,用一個不能輸入數值的壓縮器插件,閉上眼睛調整啟動時間和釋放時間,每一次我都能根據聽覺調整到幾乎相同的位置。
也就是說,實際上,無論是啟動時間的臨界點還是釋放時間的律動感,都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心理作用。
總結
壓縮器不是一個1 + 1=2的簡單玩意兒,不同的壓縮器,無論是硬體的,還是插件的,都有不同的聲音特性與不同的聲音染色。
正是這些不同的染色和不同的壓縮特性,給了我們對於聲音塑造的眾多可能性。
但是,也由於這種”無限可能",會給我們造成困擾,就像俗話所說的,”挑花了眼了"。那麼,怎麼才能對於壓縮器有一個正確的選擇呢?
在這裡,我進行一些粗略的介紹,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某個壓縮器的聲音特性。壓縮器的聲音特性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頻率回應特性,一個是動態特性。
頻率回應和動態回應是息息相關的,某些動態的改變也同時會造成頻率相應的改變。
因此,這個方面的特性,需要大家自己靠聽覺去分辨。
在瞭解了壓縮器的聲音特性之後,還要知道用這個壓縮器做的聲音是什麼樣的,以及你需要往哪個方向去塑造這個聲音。
因此,就需要瞭解在編曲中每一個聲音的音樂性是什麼,每個音色對於整個音樂到底起到什麼作用,
這樣,才能更好地達成音色與壓縮器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