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per Plug Ins系列 10 Waves效果器篇 掃頻

reaper plug-ins系列-10-waves效果器篇 如何掃頻,以及我們能在頻率上做些什麼事

這篇要介紹的是掃頻的方法,這就像看書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拿放大鏡將畫面放大一樣,
掃頻則是將某個頻段的音量增大,以此讓耳朵能更清楚的辨識,
這個技巧其實很簡單,難的是自己要有一個可以正確的發出無音染聲音的設備,避免因為聲音不夠準確而影響了耳朵的判斷。

掃頻詳解

掃頻這個技巧其實非常好理解,只要記住幾個要點,你也能學會掃頻:

  1. 針對低頻不是主要能量的聲音:
    q值設定在6到15左右
  2. 針對高頻:
    q值設定在15到50左右
  3. 將這個頻段的gain(音量)增大12DB以上
  4. 移動頻點,也就是在播放的情況下移動頻點,找出有問題的頻段

p.s 由於人耳對低頻的敏感度沒有高頻敏感度高,因此在低頻時會用較寬的q值6到15之間,
而高頻時我們就會採用更窄的q值,也就是15到50的q值。

什麼是好聲音?什麼樣的聲音是有問題的?

或許你會問,什麼樣的聲音才是好聲音?
書中的答案是[直到你能夠證明這個聲音確實有問題之前,它就是沒問題的,就是好聲音。
那麼如何來證明這個聲音從頻率上來說到底有沒有問題呢?這就是EQ 的作用了。]。
或許你看完上面的文字,還是一頭霧水,接下來讓我為各位說明:
現在在腦海中想像出一個有50人的合唱團,其中有一個叫小羔羊的帥哥嗓門特別大、聲音又特別粗,這樣聽起來的效果會如何?
在這個狀況下,小羔羊就成了合唱團裡導致整體聲音最不合諧的那個人,
合唱團是需要每個人的聲音能相互融合,成為整體,讓觀眾能平均的聽到每位成員的聲音,
無奈小羔羊的嗓門太大,讓觀眾都聽不見其他人的聲音,如此就無法讓聲音成為一個整體、平均的聲音。
同理,我們每處理的一個聲音素材就像由很多頻率組成的合唱團,我們希望聽眾聽到的是整體的聲音,而不是某幾個頻段的聲音,
此時,就要用掃頻的技巧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掃頻的過成中,不但會聽到頻率的變化,同時也會聽到響度大小的變化。
而我們要尋找的,就是響度變大的某個或某幾個點。這樣的頻點,我們稱之為[共振點]
響度在這裡可以先理解成音量,在掃頻的過成中,需要找到聲音的共振點,並將其衰減,讓整個聲音的美個頻段盡量平均,
但很多時候,共振點或許就是這個聲音的特色所在,很多時候我們必須做取捨,
只要保持一個觀念,所有的調整,目的就是讓聲音、音樂變得更好聽,
只要能更好的為耳朵服務,那就達到目的了。

第一重點,如何掃頻

  1. 打開reaper,新增一條軌道,並將聲音素材插入到軌道上
  2. 將之前文章介紹的q10加載到軌道上,或新增另一條軌道並將有聲音素材的軌道發送到q10的軌道,
    記得取消聲音素材軌的主控發送
  3. 在q10的軌道上按p,在參數列表中找到這個參數
    Band 1 On/Off (3)
    tab到值,將其改為in,也就是讓q10對這個頻段做處理
  4. 回到參數列表,找
    Band 1 Gain (5)
    tab到值,將其改為12DB,你也可以自己改到能清楚辨認的音量增益,
    也就是加大這個頻段,讓我們可以聽出來作用的是哪個頻段的聲音
  5. 回到參數列表,找
    Band 1 Q (7)
    tab到值,將其改為6到15之間,或15到50之間,看要處理的是低頻還是高頻的聲音
  6. 回到參數列表,找
    Band 1 Frq (6)
    tab到值,這裡預設為31hz,
    按ctrl+空格開始播放素材,接著按上或下翻頁慢慢往20000hz靠近,
    移動的跨度要小,速度不要太快,慢慢移動頻點來尋找共振點
  7. 如果找到了共振點,就回到參數列表,找
    Band 1 Gain (5)
    來調整音量到0以下做衰減的動作,在儘量不影響其他頻率的情況下衰減共振點
    衰減的大小沒有固定值,而是讓這個頻段的聲音跟其他頻段的音量相近即可,
    若是會讓聲音變得難聽的頻段,可以考慮做更大的衰減
  8. 調整好後,就完成了對這個頻段的處理,就要繼續找下一個共振點,
    band1保持剛剛調整完的參數,從參數列表找到
    band2
    接著重複第三步的步驟,打開這個頻段、調整q值、把gain設為12DB以上,然後移動頻點,
    找到共振點一樣進行衰減,再來繼續用band3來重複一樣的動作以此類推,
    直到沒有哪個頻段的音量是明顯突出的,如此就完成掃頻修復聲音的操作了。

p.s 在使用eq時,可以先在reaper內,用[跟]選定一段區域,按ctrl+r重複播放,來反覆比對,
掃頻的操作非常不推薦使用頻段solo的功能來搜尋共振點,原因在於某些EQ的solo的工作模式可能會影響聲音,讓耳朵誤判。

第二個重點,調整聲音的遠近層次

一說到聲音的遠近,就會有很多人想到混響、Delay(延時)。但是混響和Delay真的能決定聲音的遠近嗎?
我們先不去聽什麼對比,只要想像兩個場景,就能夠解答這個問題。
請在頭腦中想像一個畫面,你和另一個人從屋子裡往外走,一邊走一邊聊天,從屋子裡走到了樓梯間裡,我們都知道,一般樓梯間裡混響時間都會比較長。
那麼,這個時候,你會不會突然覺得你們倆之間的距離變遠了?應該不會吧?
接下來,我們再想像另一個場景,在一個開闊地——比如草原上,正在舉行露天演出,
在這種場景下,你能聽到的混響很少很少,但是當你遠離舞臺時,你依然能夠清晰地判斷出來,演出的聲音離你更遠了。


通過這兩個畫面的想像,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其實混響對於聲音的遠近影響並不大,注意,並不大,不是完全沒有。
那麼,混響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混響的具體作用有很多,但是在上面的兩個場景當中,混響只有一個作用,那就是空間描述,我們對於混響的聽覺經驗,會讓你判斷出你身處空間的大概的大小。
Delay也是一樣,它是對於空間的一種另類描述和補充。
那麼,既然混響和Delay都不能決定聲音的遠近,那麼是什麼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呢?答案是:頻率。


我們依然想像上面的那個例子,在一個開闊地,正在舉行露天演出。當你距離它很遠的時候,你聽到的聲音中哪個頻段最多?
很顯然,是中低頻,如果這個時候,你逐步靠近演出的舞臺,你會發現,”上面的"頻率越來越多,越來越清晰。這也就是為什麼調整聲音的遠近層次,是EQ的事情,而非混響和Delay。


在聲音的處理上,我們可以使用eq來模擬聲音的距離感,根據書中的資料,以及上篇的介紹,
可以嘗試在
中頻:800到2500hz
做處理,以此控制聲音的遠近層次,
當然,或許對其他的頻率做處理,也能達到處於不同空間的聽感,這就需要各位自己嘗試了。

用低切和高切讓聲音更清晰

除了通常的掃頻之後的EQ衰減,我們還需要給音色做高切和低切。
之前的文章有提到過,適當的高低切能夠讓音樂保持足夠的清晰度。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高低切呢?
首先,打開低切,選擇低切的斜率。通常,EQ的高低切斜率會有6dB,12dB,18dB,24dB以及36dB幾種數值。
不同的EQ會有不同的斜率選擇。我最常用的斜率是12dB和24dB。斜率的數字代表著高低切在每倍頻成降低的電平。也就是說,12dB斜率代表著每倍頻成降低12dB,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有些EQ的高低切並不能選擇斜率,目前還沒深度探索其原因。


在選擇了斜率之後,需要移動當前要切的頻點,以找到最合適的切點。
在高低切方面,通常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單聲部做法,在這種情況下,高低切只是為了讓聲音變得更乾淨。
在尋找低切點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能夠讓低頻更加緊實有力的頻點,但卻不能讓低頻變得發虛或者聽起來很薄。
在尋找高切點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能夠讓高頻聽起來乾淨而不那麼鬆散的頻率,但是卻不能讓聲音失去活性。
這段文字或許無法更具體的體現出高低切的效果,那麼你可以到這裡下載高低切前後的聲音,比對高低切前後的差異:
點我下載eq高低切處理demo
第二種作法則是為了多聲部的避讓,不過我還沒有很好的掌握,因此未來有經驗了再跟各位分享。

p.s 要注意的是,人聲的處理並不會用高切,只會適當的用低切,使聲音顯得更清晰,
而每個人錄音進去的聲音,高低切的頻點也不太一樣,粗略來講,女性200hz,男性100hz,切的位置還是要參考上面提到的要點。

第三重點,美化聲音

這種方式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通過對某些頻段的提升,達到讓聲音更好聽的目的。
但是,提升也不是那麼簡單的。既需要所調整的聲音變得好聽,又不能因此而使別的聲音變得難聽。
這需要我們在調整的時候格外小心。


說到EQ的提升,對於大部分的樂器來說,我是不會使用的,只會在底鼓、Bass、人聲以及少量情況下的小鼓上使用。
對於EQ提升來說,多麼小心都是不過分的!

什麼樣的聲音是自然的聲音?

以下是書中摘錄李金城的經驗分享:
幾年前,有一次在與網友討論高低切的問題時,有一個網友說他不想用高低切,因為即使切得再少,他都能聽到聲音上的變化,這讓他覺得聲音的原始性、自然性被破壞了。
其實在這裡我要多說一句,前文我們曾經討論過一個話題——到底什麼樣的聲音是好聲音。答案是沒問題的聲音就是好聲音。
那麼,沒問題和自然有區別嗎?有!首先,我們所聽到的聲音都是從音箱當中播放出來的,已經經過了最少兩次電聲轉換,甚至還有最少兩次的模數轉換的聲音,哪來的什麼自然?
因此,所謂的自然,只是聽覺的自然,而不是真正的原生態。
聽覺的自然,毫無疑問是假的,是做出來的。就好像你在屋子裡安裝一台負離子發生器,屋子裡的空氣會讓人感覺清新一些,但這不是真正的清新,一樣的道理,聲音也如此。
因此,我們沒必要去追求完全原生態的自然,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追求聽覺的美感。